人生初越野賽:2025 虎豹雙棲 17k

2025 年 4 月 8 號,在南勢角的圓通寺登山步道跑了人生初次越野,一個月內就決定要報比賽。6 月 13 號,成功四小時完賽虎豹雙棲 17k。幫這次備賽過程留個記錄。
開端
社群上追蹤的一個刺青師,有心事的時候就會上山跑步。看到想說這樣的生活方式真好。你懂的吧,不管擁有多少支持系統,人面對生命拋出的課題時,偶爾更需要適當的孤獨,才有足夠的專注能找到答案。
去公館的 Amouter 買了水袋背心,開始上山。最初是 YouBike 十分鐘可以到的郊山步道,再來跑更野一點的軍艦岩、丹鳳山。幸好有選在春天的尾巴開始這項運動,否則還來不及感受到它的魅力,就會先被氣溫勸退。
這時候已經開始喜歡越野跑了哦。跟登山相比,越野跑快得多;跟路跑相比,增加了許多變化。想想其實非常適合急性子又怕無聊的我。越野跑的魅力對我來說在於需要動用很多很多的心智去應對山的複雜多變,例如下坡快速選腳點的決策、難以預料的氣候。得同時鍛鍊具體和抽象的肌肉,才有能力面對不可預測的一切。
五月初決定幫自己報個比賽,查完一輪最近而且還開放報名的賽事,選了六月中在雙溪的虎豹雙棲。跟朋友聊到為什麼剛開始練就想參賽,我說比賽就會有得失心,而我需要那個得失心來讓自己認真面對。
備賽
我報的是 17k 組,看 GPX 總距離 17.3k,爬升 812m,換算 Effort Points 大約落在 25 分,比公路的半馬硬一點。
我完賽過距離最長的賽事是 2023 古都馬的 10k,2023 年底有參加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的半馬,但在 13k 左右受傷沒有完賽。對於這次比賽的強度,我有點緊張。
忘記哪裡聽來這個說法:比賽跑的距離應該等於訓練時的週跑量。例如要比全馬的人週跑量不能低於 42k。報名當下,包含比賽當週,還剩六週時間備賽,就以週跑量 20k 為目標開始訓練。
除了基礎的訓練量,幫自己設定比賽前要做過的項目還包含:
- 吃補給的練習。
- 虎豹雙棲有很多腳會直接踩進溪裡的涉水路段,找了一個雨天提前適應在鞋子全溼的情況下跑步。
- 跟實際比賽強度接近但稍低的練習:南勢角 o 聖,16 點。

把賽前每次練習的記錄都寫在 Heptabase 上,不管多精簡,寫記錄本身都很耗費精力,還在思考怎麽相對輕鬆的留下有意義的資訊。
訓練目標的完成狀況:
- W1:9k / 0k(未訂目標)。
- W2:22k / 20k。
- W3:18.4k / 20k。
- W4:18k / 20k。
- W5:15k / 20k。
- W6:9.6k / 10k。
達成率還不錯,至少有信心不會被回收了。
比賽當天
跑完南勢角 o 聖的時候推測自己可以 3:00:00 完賽,比賽當天早上修正了這個預測,改成 4:00:00,因為考慮到幾個條件:
- 跑南勢角 o 聖是在很涼的雨天,虎豹雙棲當天體感溫度會在 35 度上下,非常熱。
- 比賽當週看了 GPX,爬升比預期高。報名網站上寫爬升只有六百嗚嗚。
大晴天的熱度非常嚇人,幸好有很多涉水路段,快扛不住的時候還能下水泡一下。兩個路段最難熬,一個是 CP1 後的無止盡爬升,還有出山後豔陽曝曬下毫無遮蔭的兩公里產業道路,這輩子第一次看見自己的最大心率理論值。
在 CP2 喝到的可樂,絕對是這輩子喝過最好喝的可樂。

我完成了。

賽後

每次越野跑對我來說像微小的冒險,確認裝備、補給、研究天氣和 GPX,做好有助於平安回來的準備,再來就是把自己交給山,信任一切的發生。
第一次參賽就挑戰 17k,只能說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還跑進了分組前半的名次,已經大大超出我預期。備賽期間時常想起古明政說:「台灣山岳是我的訓練場 ,是訓練我心志、勇氣、技巧與謙卑的地方。」一部份的我似乎被這個過程永久的改變了。謝謝山馴服了我,我會繼續跑下去。